请选择分类 分类

忻州:企业反哺农业 实现增收持续

2018-10-26 08:39:42 1192   管理员

                                      

7.jpg


忻州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通过开发结对村的资源,提高生产力、提升附加值,有效带动了贫困村的经济发展,实现了低碳、循环、绿色。在扶贫行动中,忻州市遵循“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发展理念,提出了“加强三结合”的工作部署——加强农业产业发展合作,加强教育培训就业合作和加强乡村旅游开发合作。

加强农业产业发展合作,就是按照“适度规模化、结构多元化、生产标准化、山地种养规模化、农户增收持续化”的发展思路,全市主要以生态畜牧业、无公害农产品为主导产业,配套旅游、生物制肥和精品水果等产业,因地制宜、产业组装、科学布局,遵循“农牧结合、饲草分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综合农业开发产业园区。忻州市的农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五寨、岢岚、代县等地,由于产业园区集中连片程度高、产品种类多、涉及面广的优势,通过与龙头企业的合作,申请在产业园区建设、产品加工、品牌打造、上下游产业链建设上进行项目资金帮扶和“良种、良肥、良法”的帮扶,通过“公司+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当地农户转移就业和增收致富,加快“村村有基地、户户均收益,人人皆富裕”的进程。

加强教育培训就业合作,就是根据对该市农村的走访调查发现,贫困学生比重仍然较大,尤其是对于家庭较贫困的单亲家庭和孤儿,针对这部分在学习、生活、住房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特别建议加强与帮扶企业的对接,争取帮扶资金,为贫困孩子完成学业。对于初中和高中未继续上学的毕业生,推荐到职业技工学校就读或帮扶企业实训,培养成为专业技术人才并帮助其就业。

而加强乡村旅游开发合作,就是针对忻州市近年来乡村综合性旅游、产业发展较好的势头,有效利用高效农业园区、市郊周边农家乐、农业种植基地等,通过企业的帮扶,共同参与全市旅游、产业景观打造或搭建平台促进农村与大产业、旅游企业“联姻”,不断扩大全市旅游产业、农业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

通过这种工作思路和部署,目前,忻州市已有20余家民营企业与当地农村结对帮扶,根据全市工作安排进行了签约,其中山西周通农业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和山煤五寨绿色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分别投资3.49亿和5.1亿开发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让贫困人口加快脱贫,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龙头企业在脱贫攻坚中的潜能。

山西周通农业生态开发有限公司的做法在忻州市是具有典型性的,其扶贫项目一次性流转土地30平方公里,移民搬迁8个贫困村合计526口人,全部一次性给予农民补贴,而原来的退耕还林和耕地补贴款仍然归农民所有,帮助农民搬离深山,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与此同时,公司统一流转开发,返聘农民打工增收,项目建设过程中该公司通过长期用工、季节性用工、合作共建等方式,在养殖、种树以及工程建设上为农民提供工作岗位,每年吸收当地农民工200人次以上在项目区工作,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其次,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周通农业和阳坪乡政府达成意向,通过“千头猪万只鸡产业扶贫项目”吸收300户农民共同养殖致富。具体做法:公司提供仔猪和青年鸡给农户,然后以比市场价高一元的价格回收成猪和鸡蛋,目前方案正在实施中。预计本项目的实施将带动贫困户每户年增收1万元。园区规划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收益1.47亿元,年创税5000万元,可带动周边农民加盟1000户,解决就业2000人,农民增收2800万元,可有效促进区域社会经济良性循环、跨越式发展。

半年多来在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千企帮千村”活动中,工商联立足实际,注重方式,创新载体,使得参与活动的民营企业基本涵盖了全市有影响力、有实力、有社会责任感、热心统战和工商联工作的全部企业。

但是,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帮扶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譬如,被帮扶对象普遍文化素质底,思想还比较保守,知识结构短缺,劳动技能不强,严重地制约了他们的增收。先进的科技知识、新的思想观念以及现代商业意识的普及等素质性脱贫也成为了今后精准扶贫的重要工作之一。其次,在积极引导农民种植、养殖等劳动致富的同时,还需要加大扶持龙头企业和培育农民经纪人的力度。只有通过龙头企业和农民经纪人的商业行为,才能将农民种植或养殖的产品销售出去,参与市场竞争,扶贫的效果才能长久体现。另外,由于企业在扶贫工作中受到财力不足、社会资源有限等方面的影响,企业扶贫工作影响力小,效果有限,需要政府部门给予项目支持,给予资金支持,以取得更好的成效。凡此种种,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