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支持
2017年,农业部将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东北地区秸秆处理、农膜回收和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等五大行动,推动我国农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农业部将突出重点地区,特别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统筹推进五大行动,把农业绿色发展的机制建起来、模式立起来。
(二)农业物联网
温室大棚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使人们的饮食变得更加丰富了,以前北方的冬天可能只能吃萝卜白菜,而现在,即使在严寒的北方也能吃到新鲜的西红柿、辣椒、豇豆等等,一部分靠远途运输,但价格会很高,随着设施农业大棚慢慢发展起来,这一切都得到了解决,随着中国农业物联网在设施农业上的发展,我国种植业种植管理越来越科技化。
对于规模化的温室大棚种植而言,单靠人工管理需要大量人手,耗力费时,并且存在难以避免的人工误差。中国农业物联网系统采集温室内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土壤温度、二氧化碳、光照强度等实时环境数据,传输到控制中心,由中心平台系统将最新监测数据与预先设定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参数与进行比较,如发现传感器监测到的数据与预设数值有了偏差,计算机会自动发出指令,智能启动与系统相连接的通风机、遮阳、加湿、浇灌等设备进行工作,直到大棚内环境数据达到系统预设的数据范围之内,相关设备才会停止工作。
中国农业物联网促进设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温室大棚种植管理智能化调温、精细化施肥,可以使用各种先进的农业环境监测仪器,如土壤温度仪、土壤水份仪、土壤盐分仪、PH测定仪、空气温湿度测定仪等等,大棚环境变化尽在掌握之中。
二、不利因素
(一)与国外差距大
与发达国家比,我国现代化设施栽培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国外有些地区西红柿产量能到达每平方米70公斤,而我国只有30~40公斤。国外主要以水培、雾培和基质种植为主。这些先进的种植方式在满足水分、养分、空气供应的同时让根系远离土壤,具有产量高、病害少等特点。
中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有限,对国外技术要采取吸收、引进、再消化、再创新的过程。我们国家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硬件设施的同时提高管理水平,硬件软件双管齐下发展设施农业。
(二)耗能高,运行成本大
当前大型连栋温室建设盲目,耗能高,运行成本大。劳动生产率低,人均管理面积仅相当于荷兰的1/4,产出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产量仅相当于荷兰的1/3~1/4。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简陋,90%以上的为简易型设施,抗御风雪能力差。机械化水平低,人均管理面积600~1,000平方米,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1/5。土地利用率低,日光温室仅为35%~40%。
中投顾问对2017-2021年中国设施蔬菜播种面积预测
2016年,我国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了5,841万亩。综合以上因素,我们预计,2017年我国设施蔬菜播种面积将达到5,900万亩,未来五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25%,2021年将达到6,2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