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开发区的习旺农业物联网项目现场,一股浓浓的高科技气息扑面而来。不远处,项目负责人陈立峰正拿着手机,仔细查看温室内作物生长的数据反馈。很难想象,今年春节,这一项目基地内没有一个工人,近20亩作物的生长管护,全靠陈立峰手中的这部手机。
“只要一部手机,就能现场模拟制造出作物所需要的生长环境;只要一个人,就能控制1万多平米温室内的作物长势,配上大数据分析系统,诸多反馈出来的数据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为温室内作物生长提供了最佳环境。”陈立峰告诉记者,目前习旺农业物联网项目一期1万多平米的玻璃温室已经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期3万多平米的玻璃温室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今年下半年有望全部建成。
在一期玻璃温室内,记者看到,这里不仅栽种了枣树、葡萄,还套种了包菜、蚕豆等农作物。由于这些作物所需要的生长环境类似,所以只要进行相同的操作便可“一举多得”,大大提高了作物的产出效益。而所谓的“生长环境”,只需根据传感器反馈出来的数据进行适当的调整,便可以人为制造出来。
通过物联网技术助推现代农业滴灌“智慧基因”,这是开发区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开发区严格按照“率先突破、领先发展、争先贡献”总要求,努力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农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突破,扎扎实实将中央一号文件在基层落地生根。3年来,该区招引投资千万元以上农业项目40个,其中亿元项目18个,连续多年夺得全县“农业现代化”金杯。
目前,开发区拥有全国最大的南通盟将威千亩玫瑰种植项目,全省唯一一个千亩白桦林种植项目,全省唯一一家生产无抗微生态饲料亚太星原生物发酵项目和高档药材铁皮石斛种植项目,苏中地区最大的三盛鑫工厂化、标准化培育食用菌项目,苏中地区最大的华润冷链物流项目,苏中地区最大的康德蛋制品精深加工全产业链项目,苏中地区最大的百亩花中花种植基地……这些农业大项目已经成为我县乃至全市现代农业的一张张“烫金名片”。
在三盛鑫菌菇种植基地大棚内,记者看到,立体栽培架上,食用菌袋摞得整整齐齐,袋两侧开口处伸出一朵朵“小伞”,鲜嫩肥厚,工人们在时不时查看杏鲍菇长势。作为全市首家新三板挂牌上市的农业企业,南通三盛鑫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头连着资本市场,一头牵着失地农民,企业产值逐年攀升,仅去年,小小的杏鲍菇就给三盛鑫带来了3500万元产值,今年有望突破4000万元。同时,三盛鑫还吸纳了企业周边近200名失地农民就业,真正实现了生产效益和农民致富的双赢。
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开发区始终将“优质服务”作为农业项目建设的第一追求。2012年,三盛鑫落户开发区。从落户到运营,开发区农村工作和社会事业局负责人朱少辉隔三差五就到企业了解情况;从土地流转到各类手续办
三盛鑫车间一角。 姜明摄理,她全程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短短半年,三盛鑫一期1.5万平米厂房全部建成并顺利投产运营。
凭借优质服务,开发区吸纳了不少行业内的农业龙头企业,截至2016年,该区已经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4家、市级17家、县级4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占据了全县“半壁江山”。
“下一步,我们将以农业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培育农业增效的新模式。以农民增收为主线,不断探索一二三产融合的新路径。以企业产学研合作为引领,不断加快农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新进程。”朱少辉表示,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开发区将发挥引领作用,争作第一贡献。
上一篇:智慧农业让农民富起来
下一篇:黄山创新智慧农业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