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供给侧改革是针对过度金融化产业进行刮骨疗毒,钢铁水泥去产能是针对房地产过度金融化问题的,煤炭去产能是针对石化能源过度金融化问题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是针对农产品被金融化问题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把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是为了让我国粮食实现去同质化和去大宗化,然后达到去金融化的目的,以化解当前粮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量齐增”的困局。
农业供给侧改革将绿优农产品作为主攻方向,解决了农产品生产的“方向”问题。由于绿优农产品需要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来保障,还需要进一步解决绿优农产品的“产业体系”问题。如果没有产销一体化产业体系做护城河,绿优农产品将会遭受国际化农产品的低价冲击。届时绿优农产品虽然大量生产出来了,但是在低价进口农产品的挤出效应下,却会让农民陷入卖出难的窘境。绿色优质农产品要实行市场化产销供需机制,也需要产销一体化组织体系来提供保障。产销一体化农业体系是制度建设工程,理应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内容。
鉴于我国农产品在产业链层面组织化缺失,导致产业链各环节之间互相分离脱节。现在转型主攻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需要再造服务业平台型新龙头,由新龙头采取“互联网+”方式将产销两端连接在一起,由新龙头将农业与服务业连接在一起,将绿优农产品生产与消费连接在一起,实现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直接对接,形成产销对接供需平衡的现代农业组织体系。
如果说农业生产成本是不断抬升的“地板”,农产品国内外价格倒挂是封顶的“天花板”,那么现代农业产销一体化组织体系缺失就是一块 “短板”。由于我国现有农业体系不适应新常态,所以需要重构;由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龙头没有现成的,所以需要进行再造。我国农业通过重构体系搭建平台对接产销形成闭环,才能够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新农业组织体系结构特征是扁平化的,能够通过去中间环节降低农业组织成本。新龙头是服务业平台型的,以生产性服务业做桥梁纽带把农户吸引到自己的平台上,利用网络化云平台为绿优农产品生产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1、 重构产销一体化农业体系化解低价进口冲击
由于我国农业组织是松散型的,产业链成员之间单打独斗没有整体性,给国际优势农产品大规模低价进口冲击提供了可乘之机。当前,国际化农产品对我国低价进口冲击是全球性的,是来自多个国家优势农产品的大规模冲击,是多个农产品种类的包围圈型冲击,包括粮食、棉花、食用油、糖料等。粮食包括玉米、大豆、小麦、水稻,食用油包括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畜产品包括猪肉、鸡肉、羊肉、牛肉、牛奶等等。
面对进口农产品的低价冲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不可能了,采取高关税保护政策也不好使了,需要重构体系建设护城河防空洞,需要以细分产业链为单位再造新龙头。在服务业平台型新龙头带领下,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把国内需求资源对接给农业生产者,新龙头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将农产品产销连接在一起。
由于原料型进口农产品价格便宜,能够降低厂家的生产成本,增加商家的经营利润,所以受到国内厂家商家的追捧。进口农产品由于质量好受到国内消费者的青睐。但是,进口农产品也不是无懈可击的。进口农产品大多是原料产品,不是终端消费品,需要在中国本土进行加工转化然后进行消费,需要中国本土化渠道资源提供支持。
我国拥有巨大的内需市场资源,这是最重要的中国独具的特色资源。国内市场需求资源是现代农业体系中的核心要素,缺少了需求资源角色支持,就无法形成产销闭环,就不能够称其为产业体系。我国农业产业要素比较齐全,能够自成体系。国内拥有数量庞大的生产者群体,还拥有数量庞大的消费者人群,将国内需求资源纳入到农业体系当中,就能够形成产销无缝对接一体化产业体系。
2、 用“新龙头+农户”替代“公司+农户”模式
新农业体系用“新龙头+农户”来替代“公司+农户”产业化模式。农合社不具备做服务业平台型龙头的潜质。家庭农牧场虽然是农业生产主体,但是种粮大户农合社等农业主体解决不了“地板”制约问题,也解决不了“天花板”挑战问题,没有能力应用互联网解决农产品产销对接问题。
解决农产品产需结构失衡的问题,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问题,都需要重构新型农业体系,需要用“新龙头+农户”来替代“公司+农户”产业化模式,需要再造新龙头在体系中当核心唱主角。新龙头是服务业平台型的,能够解决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角色缺失问题。新龙头是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动力引擎。在农业新组织体系中,只有农户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其他所有成员环节都应该向服务业转型,统统为绿优农业体系提供生产性服务。
“新龙头+农户”与“公司+农户”不同,新龙头实行同业禁入游戏规则,不从事与农户及农合社有竞争的业务。只从事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增值服务。新龙头是互联网化的开放平台,像提供水电基础设施一样提供农业服务性产品。以服务性产品来吸引农户参与加入,农户通过网络渠道在各个新龙头平台上进行选择。
3、 创办互联网化新龙头
新龙头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火车头,是农业领域创新驱动的发动机。新龙头可以是企业单位,也可以是事业单位,或者非盈利组织等等。新龙头是服务业平台型的,新龙头从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为农业生产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扮演服务业引领者角色。
新龙头能够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动力引擎。新龙头是实施“互联网+农业”的操盘手。新龙头是农业平台服务商,是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协调者,是产销对接撮合人,是生产要素整合对接创新平台。在新龙头的平台化组织下,农业实现与服务业紧密融合,农业实现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农业生产与销售实现跨界融合。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不仅需要有主体,还需要有主角。我国农业需要通过重构体系再造龙头更换主角。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有羊群(主体),还需要有头羊(主角)。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调动了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我国也出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
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通过改革粮食收储制度实现去库存化,让政府甩掉巨量粮食库存包袱,让市场接盘发挥作用。巨量粮食库存不仅是个财政包袱,还是一个粮食被金融化的活靶子。如果不在农业供给体系上进行制度创新,在产销分离供需失衡状态下,为防止大起大落出现粮食安全问题,就难以下决心放弃国家粮食库存这根保险绳。这样粮食库存还会路径依赖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过剩库存是粮食被金融化的干柴烈火,会给金融资本炒作提供可乘之机,导致粮食市场化定价运营机制失灵。
应用互联网新技术构建新粮食供给体系,通过创新粮食供给体系可以实现粮食无库存。我国南方北方农作物品种丰富多样,一年四季都可以有作物收获,甚至每一天都可以是秋收季节。实行东南西北一盘棋,主粮与非主粮一盘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统筹调度,利用我国发达的公路铁路航空交通网,完全可以解决农业产销供需精准即时动态平衡问题。退一万步说,即使局部地区出现阶段性粮食短缺,第四主粮马铃薯生长期只有两个月,春小麦生长期只有三个月,这些速生粮食品种短时间内就能够快速大量生产出来,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品种调剂平衡供需。
在即将到来的万物互联时代,在生产端给家庭农场的收获机械或储存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就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统计分析全国的粮食数量品种情况,包括收获时间地点等数据,就可以对全国范围的各种粮食品种数量供需情况进行动态化预测分析,可以年度为单位进行供需平衡预测分析,可以每天每周进行短期供需平衡预测分析,可以每月每季度进行中期供需平衡预测分析。利用微信在消费端连接每一居民家庭。以食品安全溯源信息服务为纽带,通过物联网传感器连接居民家庭冰箱餐桌,实时获取居民粮食消费数据。在获取供需两端大数据的场景下,通过云计算解决产销供需连接平衡问题,智能化解决粮食供需调度匹配问题。
中央提出的“双藏”粮食安全解决方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对传统粮食安全解决方案(库存方式)的改革替代。只要不缺少有种地技能的人(藏粮于技),只要保存了可以耕种的地(藏粮于地),即使政府不搞粮食库存,也不会出现数量性粮食安全问题。即使某主粮品种出现阶段性结构性短缺,也不会出现灾荒吃不上饭的情况,相反还能够为马铃薯等非主粮品种提供市场需求空间,还能够促进我国粮食多样化局面的形成。由于金融资本无法操控多样化生态系统,以细分产业链为单位的多样化农业,就可以成为我国防控粮食被金融化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