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业部认定的全国20个整市创建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今年湘潭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三农”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出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果共享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突出“调结构”,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为重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我市农业产业结构已由过去的“粮、猪一统”,逐步转变为粮、猪、菜“三分天下”,形成了生猪、粮食和蔬菜的三元格局,蔬菜年度总产值已超过粮食;养殖业由单一生猪产业为主,向发展草食动物、家禽、水产等高效养殖业并重转变。坚持控规模、调结构、保环境、增效益,推进养殖业从重数量到重质量转变,从粗放散养向规模生态养殖转变;农产品由同质性产业为主,向地理标志性特色产业转变,湘莲、沙子岭猪等特色种养业磅礴发展。
突出“提品质”,以质量安全示范创建为重点,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全市种植业共修订市级以上技术规程25个,培育了无公害农产品58个,绿色食品9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产量达到40.12万吨,创建标准园和标准化基地24个,全部建立了溯源体系和检测系统。狠抓农产品全程化管控,建立了“约谈”制度和“黑名单”制度,暂停了3家企业项目申报(除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资金)。新建3个全省领先的农技推广和农产品质量监管市级乡镇示范站。狠抓农产品常态化监测,在部、省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中,水果、茶叶、食用菌例行监测合格率均为100%,蔬菜农残合格率为99.37%,全省排名第一,连续多年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突出“促融合”,以一二三产业融合为重点,构建全产业链发展体系。今年全市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增加值完成180亿元,同比增长9.5%。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由上年的2.4:1提升至2.5:1,全省领先。生猪产业化形成了以良种繁殖、饲料生产、肉食加工、皮革制作为一体的发展格局,冰鲜肉加工出口创汇约占全省的70%,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着力把农村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打造了梅林桥、姜畲、盘龙、韶山等具有现代农业形态、历史文化底蕴、乡村文明气息的乡村休闲旅游景点,举办赏花、赏荷、采莲、品茶等乡村休闲旅游节30多个,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突破16亿元,同比增长8.8%。
突出“降成本”,以适度规模经营为目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规范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全省率先全域启动、率先安排资金、率先搭建平台,确权“九步工作法”在全国推广。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48.7%。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5家(国家级4家、省级24家)、农民合作社1575家(国家级示范社16家,省级38家),家庭农场602家,并大力发展“托管式”、“承包式”、“全程式”、“点菜式”等多种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67家。形成了粮食生产“1+N”(即全程社会化服务公司+种粮大户)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的“华绿”模式,畜禽养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雁芙”模式,蔬菜生产“销售平台+社会化服务+基地”的“绿丰”模式。
突出“补短板”,以“两型”建设为核心,构建农业资源保护体系。深入开展42.34万亩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试点工作,建设VIP+n标准化示范万亩示范片1个(全省唯一)、千亩示范片5个,湘潭县杨嘉桥镇同福村试验点示范效果居全省第一。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等“五化”措施,全年完成秸秆资源化利用量155.5万吨,利用率超过80%。湘江干流两岸1公里范围内规模养殖全部退出,全面完成“裸露山地”绿化,森林覆盖率达46.2%以上。建立养殖业主、保险公司、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联动工作机制,有效防止了病死畜禽污染事件发生。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加快标准化、绿色化建设,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