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印发,从今年起,农业部将在北京等21个省(区、市)开展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和应用。
今年年初,农业科技领域的创新创业公司——广州大气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开始了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的商业化应用。
7月20日,该公司推出全球集成度最高的智能监测管理系统——“农眼 ”。贴合国内农业经营者需求和生产环境的产品研发设计,农业大数据转化为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和品牌打造的服务,让“农眼 ”迅速地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智能硬件+软件系统
工业的方式管农场,以数据提升品牌溢价
在土地流转、农业规模化的大背景下,以中小生产企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主体正在兴起,生产模式也逐渐向标准化、规范化过渡。
“农眼”智能监测系统正是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在种植园,辅助农场主标准化、流程化管理和提升品牌溢价。
除了智能监测硬件,作为一款农业生产服务工具,“农眼”系统还配备了“气候云”农场管理平台和“农眼”APP两款软件,用户便捷地规划土地资源和农作物种植,管理农场财务、人员、物资,安排生产事项,实现对农场的流程化管理和远程监管。
储存在云端的实时图像和数据,将共享给消费者和采购方,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可视化追溯体系,为农产品品牌提供数据支持。
随着数据类型的丰富、数据量的积累、算法模型的优化,“农眼”将提供更精细化的种植方案,持续降低用户的种植成本和风险。
区域加盟+对接消费
将大数据落地为农业产销服务
“我们希望基于“农眼”的数据管理平台,为农民提供落地的服务。”大气候农业CEO易丙洪介绍,公司销售模式以政府集中采购及区域加盟为主,通过加盟合作伙伴和政府农技部门,为用户提供持续的服务,并使各方都能共享大数据的价值。
农业大数据在农产品销售和品牌打造方面的应用,大气候农业也已经做出了有效的探索。今年7月,“农眼”试点基地的无核黄皮上市,因为“绿色可追溯”的卖点,电商销量大增。9月份,大气候农业和梅州农业龙头企业“嘉丰”农业、香港百佳集团达成合作,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农场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并将全程可溯的农产品和深加工食品直供高端超市。
未来,通过对消费数据的采集、分析,还可以进行消费趋向、供需行情的预测研判,为用户提供更具价值的市场信息服务。
政府农业大数据平台
大气候农业为政府涉农部门量身打造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并研发了监控指挥中心、农产品溯源系统、智能灾情预警系统、专家服务系统等产品。
在前期试点成功的基础上,今年7月份,大气候农业就与郁南县合作共建了广东省第一个地方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项目第一期已投入运作,覆盖5000亩经济作物。在前期试点阶段,大数据平台已经帮助当地无核黄皮种植户增收20%。
郁南县农业大数据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监控指挥中心
一、监控指挥中心
基于采集的农田图像、地块信息、种植户信息、气象和土壤监测数据、农作物品种,对管理辖区内的农业生产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以图表的形式展现在监控大屏,为土地流转、食品安全监管、环境预警、种植结构调整等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二、农产品溯源系统
通过智能传感硬件采集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的相关信息,上传至云端追溯数据库,为消费者提供追溯查询服务,辅助政府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可视化监管。
三、智能灾情预警信息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灾害预警智能触发与决策;预警信息自动化加工与处理;灾害影响智能判别与任务调度;开放式与可定制的灾害防御信息。
四、专家可视化远程诊断系统
该系统将省市县专家资源的集中在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提供种植技术的多媒体信息查询、植保专家在线实时诊断和咨询以及非实时咨询等功能,用户可联线专家咨询或分享自己的种植经验。
上一篇:让农民共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
下一篇:智慧农业:智能科技让农业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