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公室或者家里,点点手机屏幕就能掌控多个大棚、池塘的实时动态,这样的情景,长兴农民以前不曾想过。但是现在,他们凭借物联网和无线传输技术,让“智慧”与农业连线,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泥腿子”坐办公室就能养甲鱼
记者走进位于长兴县吕山乡南杨村的长兴龙青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看到负责人洑月龙正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点着手机APP,通过360度的摄像头观察甲鱼塘的状况。安装的数据采集传感器,将甲鱼塘的温度、PH值、溶解氧等各项数值传输到洑月龙的手机上,从而进行实时调控。“现在技术好了,隔着电子屏就可以管理27个甲鱼塘,夏天都不用怎么晒,你看皮肤比以前都白了很多。”洑月龙风趣地说。
洑月龙津津乐道的信息技术正是“智慧农业”的主要体现。据了解,“智慧农业”的具体优势就在于实现信息与生产的无缝连接。只要有网络,就可以远距离监控农业生产,从而精确地获取农田土壤信息以及相关地理分布信息,便于针对性、精确地投放农业生产资料,提升农田管理水平和农业生产效能,促进农业的现代化精准管理、推进耕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以前,巡塘、喂料,都是人工进行的,池内温度怎么样全靠感觉,这样的‘土’办法,既劳神费力缺乏效率又不一定准确,养殖的风险还很大。”感叹着传统养殖方式弊端的同时,洑月龙说现在通过物联网及无线网络,实现了对农场的远程监控和远程生产管理,“150多亩的甲鱼养殖基地内,八个高清探头覆盖了基地的所有水塘和大棚,远近范围都可以自由调节。”
据了解,这套“智慧农业”系统总投资20万元。凭借着这套系统,公司的年收益提高了15%,单单去年一年的收益就增加了近50万元。
操作自动化开启“懒人模式”
位于画溪街道三新村的浙江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种着40亩铁皮石斛的钢管大棚整齐划一。因为正值中午时分,光照强烈,钢管大棚自动卷起了帘幕,保证铁皮石斛适当的光照量,以便于更好的生长。
而在以前,这40亩大棚的卷帘工作费时又费力。公司负责人倪永国说,“人工成本高不说,如果不注意,用力过大还会造成大棚薄膜的损坏。”
如今,“智慧农业”的到来,让倪永国再也不用担心卷帘这活儿。“我们安装了全新的卷帘机,每隔几米就会安装一个温控探测头,一旦检测到棚室内温湿度异常,便自动向外部连接的智能监控系统反馈数据,系统随即控制卷膜器开启或者关闭,使温室大棚始终保持最适宜铁皮石斛生长的温度和湿度,帮助我们减轻工作负担。”倪永国实实在在感受到,“智慧农业”让人工成本降低的同时,生产上也更加安全可靠。
目前,这40亩大棚都安装了空气温湿度、土壤水份、光照度传感器,所有的操作都由系统根据环境自动调节。“不管你是在家,还是出差在外,都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观察到每个大棚的实时情况,以前从来没有想到种植还能玩出这种‘花样’。”倪永国笑着说。
“智慧农业”在探索中前行
从传统农民,到现代农民;从农业大县,到农业强县;从田园风光,到农园新景,大量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兴起也让长兴农业走上了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农业智能化已经成为长兴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据了解,从2013年开始,长兴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智慧农业”平台的建设,目前共有长兴龙青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等“智慧农业”项目14个,2016年计划新增5个项目,涉及水产、畜牧等多个产业。“通过‘智慧农业’的实施,坚持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长兴县农业局科教科科长吕方说。
“科技兴农,推进农业产业智慧化,最终还是需要科技来帮忙。”切实感受到好处的洑月龙对“智慧农业”非常有信心,“虽然在推广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我们紧紧抓住信息技术,相信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